建筑博物館 > 中華建筑群芳譜 > 帝王建筑 > 宮殿
  

最強盛期的宮殿-氣魄雄偉的大明宮

  唐朝前期百余年全國統(tǒng)一和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提供了條件。到唐中葉開元、天寶年間達到了極盛時期。雖然“安史之亂”以后開始衰落下去,但終唐之世,仍不愧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高潮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fā)展和提高。最有代表性的當首推唐長安大明宮。

唐大明宮含元殿

  唐大明宮基址尚存。宮建于634年,位于長安城東北龍首原高地,形勢爽皚,俯臨全城。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點:

  1.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大明宮的規(guī)模很大,宮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全宮分為宮、省兩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門一線之南,共北屬于“禁中”,為帝王生活區(qū)域,其布局以太液池為中心而環(huán)列,依地形而靈活自由。宮城之北,為禁苑區(qū)。如不計太液池以北的內苑地帶,遺址范圍即相當于明清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三倍多。大明宮中的麟德殿面積約故宮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全宮自南端丹鳳門起,北達宮內太液池蓬萊山,為長達約1600余米的中軸線,軸線上排列全宮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軸線兩側采取大體對稱的布局。如不計入內苑部分,從丹鳳門到紫宸殿也約1200米,這個長度略大于從北京故宮天安門到保和殿的距離。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龍首原)作為殿基,加上兩側雙閣的陪襯和軸線上空間的變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嚴氣氛。

  3.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約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布置。殿東西兩側又有亭臺樓閣襯托,造型相當豐富多樣。主殿含元殿則用減去中間一列柱子的辦法,加大空間,使跨度達到10米,可證唐初宮殿中木架結構已具有與故宮太和殿約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門窗樸實無華,給人以莊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唐代建筑風格的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F(xiàn)存的木建筑遺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tǒng)一,在建筑物上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也沒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從于裝飾要求的現(xiàn)象。這固然是我國古典建筑的傳統(tǒng)特點,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現(xiàn)得更為徹底。含元殿踞龍首原高處,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間,前有長達75米的龍尾道。殿階局部用永定柱平坐,這種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漸淘汰。整組建筑氣魄雄偉,足可代表當時高度發(fā)展的文化技術。含元殿和麟德殿的開間尺寸,不過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過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對較小。用較小的料而構成宏偉的宮殿,應該說技藝已相當純熟。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