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館 > 中華建筑群芳譜 > 帝王建筑 > 陵墓
  

唐乾陵-鑿山為穴﹑柏樹森森的唐高宗武則天合葬墓

  唐陵特點(diǎn)是利用地形,以山為墳,不采用秦漢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

唐乾陵

  唐高宗(650—683在位)與皇后武則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縣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為主,前方東西兩峰對峙而且形體相仿,猶如門闕。兩峰之間依勢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宮即在北峰,鑿山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門用石條層層填塞,縫隙以溶鐵汁澆濤錮閉,因此,迄今無損。

  乾陵地上情況大致是:主峰(陵體)四周為神墻,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門,各設(shè)門獅一對。神墻四隅建角樓(角闕)。南神門內(nèi)為獻(xiàn)殿址,門外列石象,自南往北:華表、飛馬、朱雀、石馬(五對)、石人(十對)、碑、華表南即東西乳峰,上置乳闕(相當(dāng)宋陵乳臺);闕南又有雙闕為陵南端入口(相當(dāng)宋陵鵲臺)。這種善于利用地形和運(yùn)用前導(dǎo)空間與建筑物來陪襯主體的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自。

  唐代例于陵區(qū)(兆城)植柏樹,文獻(xiàn)稱為“柏城”。用松柏作為紀(jì)念祭祀場所綠化樹種,在中國有久遠(yuǎn)傳統(tǒng),見于文字制度則始于唐代。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