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館 > 中華建筑群芳譜 > 帝王建筑 > 壇廟
  

天壇-皇帝冬至祭天之所

  古代帝王親自參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項(xiàng):天地、社稷、宗廟。所謂壇廟,主要指的就是天壇、社稷壇、太廟;還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們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變;今天所見,為明代制定。

北京天壇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实劾诿磕甓良捞欤换实鄣俏灰怖毤栏嫣斓,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禮。大司樂》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實(shí)是很晚以后魏晉時(shí)的事。

  北京天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故宮同時(shí)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實(shí)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遷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為矩形平面,北京則為圓形。天壇面積約270平方米,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兩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內(nèi)壇。南有圜丘壇、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寬28米、長360米的甬道,把這兩組建筑連接起來。

祈年殿

祈年殿藻井

  大祀殿初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黃色表示地,下檐綠色表示萬物。嘉靖時(shí),改大祀殿稱祈谷壇,降為雩祭(求雨、求豐年)之所,另設(shè)圜丘為祭天之壇,形成今天所見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設(shè)地壇,實(shí)行天地分祭。嘉靖時(shí),并建朝日壇及夕月壇分別位于北京東郊和西郊。清乾隆時(shí),改建天壇,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臺(tái)基、欄干石作;祈谷壇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為一律青色。這一改使祈年殿獲得純凈統(tǒng)一的色調(diào),更為莊重鮮明,F(xiàn)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毀后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shù)娜亻艿膱A形大殿。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撐著。殿內(nèi)地面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中央的盤龍?jiān)寰b遙相對。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徑15.6米。結(jié)構(gòu)與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單檐藍(lán)瓦,殿頂也有鎏金寶頂,殿下也有臺(tái)基和漢白玉的欄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墻,門向南開,這就是回音壁。

天壇皇穹宇

穹宇回音壁

 

天壇園丘壇

圜丘

  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石壇每層周圍都有漢白玉欄桿和欄板。壇面、臺(tái)階、欄桿所用石塊全是九的倍數(shù),據(jù)說,這是象征九重天。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