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博物館 > 中華建筑群芳譜 > 民居聚落 
  

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

  在歙縣西鄉(xiāng),距歙縣城12華里有村曰“棠樾”,棠樾村明清時外出行商的人頗多,有的成為世襲的官商門第,“上交天子”,“藏鏹百萬”。他們出巨資在棠樾故里,修造了一系列以鞏固宗法制度為目的的建筑物,牌坊群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在棠樾村東端甬道上,井然有序志地屹立著七座牌坊,撥地而起,古樸典雅,蔚為壯觀,自然地構成牌坊群,使參觀者嘆為觀止。

棠樾牌坊群

  追溯一下歙縣的歷史,正如《安徽通志》記載的,歙縣“地狹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給四方”,這是歷史上形成徽商的原因。明清時期,是徽商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他們在揮霍享樂之余,“修祠堂,建園第,重樓宏麗”,并在一定程度上資助親友,養(yǎng)老恤貧,以及從事修橋補路等公益事業(yè)。棠樾牌坊群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

  棠樾七座牌坊,有明建三座,清建四座。牌坊,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崇高榮譽的象征,這些牌坊就是皇帝為旌表棠樾村民的“忠孝節(jié)義”等氣節(jié)而準予建造。它們雖有不同時代的建筑特點,卻又表現(xiàn)了共同的徽派石雕風格,最重要的是,它們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單體挑戰(zhàn)獨一無二的權威,而是用這樣的連續(xù)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頭的群體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大學士牌坊-許國石坊

許國牌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土牌坊,俗稱“八腳牌樓”,矗立在歙縣解放街和打箍井的十字路口上,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許國其人在明史上雖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為古建筑物的許國石坊,卻是稀世瑰寶。石坊是仿木構造型,結構嚴謹,布局合理,石刻浮雕,古樸精美,石坊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1.5米,東西寬6.77米,總面積為78.13平方米,高11.5米。四面八柱,各聯(lián)梁坊。整座牌坊系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側單間雙柱(實為前后兩坊合用)三樓的石牌坊組合而成。牌坊全部采用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用料十分粗壯厚實。8根柱子各為50公分通方、7米多高(上層另有接柱4米多高),梁枋、攔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塊石料。這些大石料重量相當可觀,有的每塊重達4—5噸,在當時科學技術尚不發(fā)達運輸工具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運到10米高的空間后接榫合縫。

許國牌坊

  石坊遍布雕飾,梁枋浮雕圖案,類似徽州民間建筑彩繪:兩端鐫有如意頭、纏枝、錦地開光,中部菱形框內布設浮雕,皆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寄寓建坊意圖和許國的品格、功勛,如“巨龍騰飛”,雕在南面,寓皇上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王朝的忠誠和石坊的威重。在內側面“龍騰舞鷹”,以“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為“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三報喜”,三只豹仰對一只喜鵲;此外,尚有“喜上眉梢”、“安居(鵪)”等都寓意吉祥長壽、富貴常樂。整座石坊的雕刻藝術,顯得古樸豪放,工致細膩,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杰作。

  石坊四面都有題簽鐫刻。兩邊還刻有當時地方官員的姓名職位和紀年。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