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后來太史局改名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了天文臺。當時還有楊恭懿等人一起參予此事。經(jīng)過四年的努力,終于編出了新歷,由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tài)度,他們首先分析研究了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王恂和郭守敬主張制歷應“明歷之理”并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因此在新歷法制定過程有許多重要的成果。
《授時歷》也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和南宋楊忠輔制的統(tǒng)天歷一樣,以365.2425日作為一回歸年,如果以小時計算,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二十六秒,經(jīng)過三千三百二十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歷完全相同。但是格里歷公元1582年才開始使用,比《授時歷》要晚三百年,比統(tǒng)天歷更晚了近四百年。
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運行 在研制《授時歷》的過程中,郭守敬等人在數(shù)學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授時歷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逐日運行的情況,要歐洲早四百年,英國天文學家格列高里最先對招差法作了說明(公元1670年),在牛頓的著作中,直到公元1676至1678年才出現(xiàn)招差法的普遍公式。
《授時歷》編成以后,郭守敬集中精力編寫著作,先后撰成《推步》、《立成》、《歷議擬稿》等天文書稿十多種,一百多卷。這些書籍,包括極其珍貴的兩個星表,后來都失傳了。僅《授時歷經(jīng)》、《授時歷議》和簡儀、圭表等幾種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由于載入《元史》,才得以保存下來。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jiān)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計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xiàn)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是一樣的。
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tǒng)歷》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妒跁r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采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fā)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所用的數(shù)據(jù),個位數(shù)以下一律以100為進位單位,即用百進位式的小數(shù)制,取消日法的分數(shù)表達式! 郭守敬等人根據(jù)大量觀測資料,并仔細研究了自西漢以來的七十種歷法,編制出了新歷法――授時歷。從公元1281年起,《授時歷》開始在全國頒布實行,使用時間長達三百六十三年(公元1281-164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長的一部歷法。 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13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杰出人物。郭守敬在研制新歷法過程中,認真分析研究了西漢以來的70多種歷法,廣泛吸取前人的經(jīng)驗,同時也堅持進行實際的測量,努力提高新歷法的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