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館> 風情篇> 壯族

 

壯歌與歌圩

歌手

  壯族是一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jié)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xiāng),素有“歌!钡拿雷u。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歷史上,還涌現(xiàn)出不少像劉三姐、黃三弟這樣被稱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壯族民歌浩如煙海,種類繁多,從內容和形式來看,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童謠等。壯鄉(xiāng)民歌多,但傳唱之時都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guī)范,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場合唱是有規(guī)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儀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喪禮唱什么,都是絕對不能顛倒亂來的。連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繡球

  壯族人愛唱歌,不僅平時唱,家里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jié)”。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歷三月初三,但在春節(jié)、四月八、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時甚至在趕集的路上也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jié)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歌圩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歷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過公開聚唱來選擇婚配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們便盛裝艷服,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通過歌唱顯示才能,披露心聲,交流思想,找尋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對唱是一對一對進行的,當一對男女青年對唱的時候,雙方的朋友都圍在身旁相助,甚至還有歌師在旁出謀劃策。對唱的程序是非常復雜而嚴格的。一般來說,從初交到初步確定戀愛關系,要經過下列對唱階段:引歌、初會歌、大話歌、初問歌、盤歌、贊美歌、追求歌、初戀歌、結交歌、定情歌、贈禮歌、囑別歌,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相對獨立,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聯(lián)。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歌都很長,很豐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

姐妹同聲把歌唱

 如:初會歌:

  女:初學唱,嫩雀出窩初學飛。
    飛到樹枝望樹尾,樹尾搖搖不敢飛。
  男:放心唱,妹是黃鶯哥畫眉。
    我倆都是同林鳥,何不開聲唱一對。

 

    追求歌:

     男:路邊楊柳綠茵茵,風吹柳枝動哥心。
       哥問這蔸楊柳樹,為何不給哥遮陰?
     女:冬瓜有心又無嘴,茶壺有嘴又無心。
       葫蘆下水半浮起,我怕哥是這號人。

    囑別歌:

     男:日落百鳥叫悠悠,雙雙對對回山頭。
       心想同妹多坐陣,太陽跟哥結冤仇。
     女:送哥送到甘蔗行,送根甘蔗給哥嘗。
       哥吃頭來妹吃尾,吃到中間斷肝腸。
     男:去了去了又轉來,轉來交待我的乖。
       手拿鑰匙交給妹,花園莫讓別人開。
     女:去了去了又轉來,轉來交待我的乖。
       十年不來十年等,莫要移花別處栽。

  不過,這樣的“倚歌擇配”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以歌為媒,在歌圩認識初交的基礎上,再經過若干次接觸和交往,不斷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最后才確定終身,喜結連理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