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總總說北極

  源遠流長的歷史

  頑強的北極生命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北極博物館 > 資源開發(fā)與保護 > 北極資源與人類發(fā)展


土著人的生物資源開發(fā)

  北極生物資源的開發(fā)時代是從當?shù)赝林用竦牟东C開始的。在大約2~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歐洲及中亞的穴居古人漸漸從中緯度向北極方向擴展,甚至到達泰加林帶與苔原的交界處捕獵。當時白令海峽是寬闊平坦的苔原,東部亞洲有一支古人類部族遷移到那里定居。

  但在大約18000年前地球末次冰期的高峰來臨時,嚴寒迫使人類向南轉移。從15000年前開始,全球氣候轉暖,冰蓋向北方退去,苔原和其他動植物隨之北上。當時經(jīng)風霜、迅速進化的人類,則揮舞著更先進的強弓利箭向北追捕猛犸、小頭巨地獺、長腿熊、長毛犀牛、隆膝巨駝、長毛穴獅、劍齒貓等美味獵物。盡管如此,這時的人類對北極生物資源的開發(fā)程度仍然很低,并且僅限于陸地生物,因而對北極生態(tài)系統(tǒng)尚未構成威脅,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況。

  北極地區(qū)許多歐洲人的口頭傳說描繪出了下面共同的情形:很久以前,他們生活在更靠南的地方,他們的祖先為躲避其強悍好戰(zhàn)的鄰居的迫害而逃向北方?茖W家確信,拉普人的祖先曾經(jīng)生活在俄羅斯的西北部,而雅庫特人的小木屋則顯然是南方的樣式,鄂溫克人騎馴鹿的習慣可以追溯到他們南方騎馬的祖先。當愛斯基摩人的遠祖來到美洲時,除北極以外的所有大陸幾乎均被印第安人所占據(jù)。他們南下的路被敵對的部落所阻擋,愛斯基摩的先人不得不沿著空曠、惡劣而又神秘的北冰洋沿岸向東遷移。

成群游戈的白鯨

  對于適應了嚴寒的獵人來說,北極確實是很有誘惑力的:成千上萬的馴鹿、麝牛,成群的鳥和海豹,大批的鯨和海象,以及河湖中大量的魚。苔原上的部族捕獵馴鹿、麝牛及其他動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則捕獵海洋哺乳動物和魚類,有時也捕殺北極熊。今天居住在阿拉斯加北部巴羅自治區(qū)的愛斯基摩人,仍然以每年捕獵50頭弓頭鯨作為他們的食物。當1771年英國探險家撤姆爾·黑爾尼經(jīng)過加拿大的拜倫時,他常!白吡艘惶炜吹降谋M是麝牛群,并且有些牛群不少于80頭或100頭”。另一位探險家I.I.海耶斯,在格陵蘭島西北部的伊地附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象,而某些亞北極地區(qū)則更多。1890年,俄羅斯作家安東·柴可夫在薩哈林島逗留數(shù)月,曾對那里豐富的野生生物資源發(fā)出贊嘆:春天來臨時,鯡魚跳躍,“大海就像開了鍋一樣,……跟在鯡魚后面的鯨群如此之大,以至于克魯中斯特恩(探險家)的船被它們團團圍住”,只有極小心地駕駛才能靠岸。當然,這樣的動物聚集是局部的,并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然而,與北方廣闊的林帶相比,北極海域和苔原依然很有生氣。

  史前時代的馴鹿文化在白令海峽突然中斷,而把馴鹿引入北美并在那里發(fā)展馴鹿畜牧業(yè)的現(xiàn)代嘗試又很少成功。西伯利亞馴鹿于1890年引至阿拉斯加,其數(shù)量迅速增加,直至超過了它們賴以生存的有限草場的承載能力后又急劇減少。大群的馴鹿在本世紀30年代又從阿拉斯加被趕到加拿大麥肯齊河三角洲。這是一個長達5年的壯麗的艱苦跋涉。

  馴鹿養(yǎng)殖在北美發(fā)展的主要障礙既不是沒有經(jīng)驗,也不是政府的管理不善,而是當?shù)赝林用駥Υ藳]有任何興趣。放牧馴鹿者的生活并不為愛斯基摩人所欣賞,而他們卻是非常優(yōu)秀的狩獵者。從大約1萬年前至今,他們靠著原始的武器和發(fā)達的大腦,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適于寒冷地區(qū)的狩獵文化,狩獵范圍從陸地的馴鹿到海里巨大的弓頭鯨。他們發(fā)明、完善并傳下了愛斯基摩人的專門的狩獵器具。更令人驚奇的是,北極大地不僅寒冷和貧瘠,而且缺乏當時社會所急需的原料,金屬非常稀少,只在一些地方發(fā)現(xiàn)了很難冶煉而又脆性很大的鐵和銅。但愛斯基摩人卻能從他們殺死的動物中獲得一切:骨、角、茸、牙、毛、肉等。正像探險家馬丁·弗羅貝舍1577年所描述的:“那些野獸,陸上的、水里的、空中的,只要是他們殺死的,就是他們的吃、喝、穿、住、行、樂和幾乎所有的一切!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