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泊館 >  湖泊消亡與整治

 

關于艾比湖的治理

  艾比湖(北緯44034'~45008', 東經(jīng) 82035'~83016'),又名庫爾湖,艾比系蒙語音譯名,指當?shù)匾环N地方風名。在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精河縣北部,正對著西北方向的阿拉山口。

紅柳

  阿拉山口由西邊的阿拉套山和東邊的瑪依力山夾峙所成。形成若干公里寬,幾十公里長的一個通道,亦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交界處。從風口吹來的西北風,風力強,時間長,全年大風日數(shù)164天,最多185天,最大風速55.0m/s。其次,加上湖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年均氣溫7.8oC,1月平均氣溫-16.0oC,極端最底氣溫-36.4oC(1955年1月3日),7月平均氣溫25.0oC,極端最高氣溫41.3oC(1987年7月31日),年均降水量只有90.9mm。最大年降水量163.9mm(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28.5mm(1957年),蒸發(fā)量高達1662mm。

  這樣的地形與氣候,至使艾比湖湖面不斷干涸與縮小。艾比湖面積從1070km2,縮為600km2(湖面高程為1930m時),現(xiàn)只存520km2(湖面高程為1890m)。湖水退縮留下大片大片雪白的鹽殼,在艾比湖西北面和東面尤甚。

胡楊林

  艾比湖南邊順風排列九條大沙垅,登上3號沙垅,它有300米長,幾十米高,移動速度50年代為6m/年,現(xiàn)在為30m/年,沙垅之間,沙垅至艾比湖水之間,布滿紅柳、胡楊林和大片蘆葦。這兒是中亞植被群落系和蒙古植被群落系的過渡帶,植被種類繁多。

  沙垅是因艾比湖干涸后鹽殼和沙形成,近者為九道活動沙垅,遠者淹蓋精河縣城。據(jù)統(tǒng)計精河縣年降塵量288噸/年/km2,浮塵天氣達82.9天/年。再遠者沙塵遇精河縣南西的天山阻擋,沙粒降下,形成幾百米高的沙山和戈壁灘。

  浮塵中直徑<0.1cm的沙?娠w行1500~3000km遠,更小顆粒能飛行10000km,由阿拉山口吹來的風70~80%受天山阻擋后,往東吹往烏魯木齊市,致使烏市降塵每年達32噸/km2,20~30%往西吹經(jīng)伊犁地區(qū)。

蘆葦

  艾比湖的變遷對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交通運輸帶來極大的危害。最明顯的是歐亞大陸橋鐵路和312國道(從上海至霍爾果斯口岸)都從這兒穿過。鐵路旁雖建有沙障,仍不能阻止為沙所淹沒,更可怕的是鹽殼顆粒被吹到電線上,致使電路中斷。當然也嚴重了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為此,國家正在艾比湖及其周圍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投入巨資對艾比湖進行調查和研究,以便制定綜合治理方案,趨利避害,以改善艾比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

  首先對入湖的33條河流實行整治,特別是目前3條主要河流:精河、博爾特拉河及其支流庫松木切克河進行治理,沿河實行節(jié)水工程、發(fā)展精準農(nóng)業(yè)、保證有充足的水量注入艾比湖。同時還考慮能否由水量更豐富的一些河流調水加以補充。

艾比湖湖邊樹林圖

  其次開展自然保護區(qū)的生態(tài)建設。發(fā)展生態(tài)林業(yè)、封育保管,這些措施已經(jīng)初見成效;謴偷闹脖挥屑t柳,蘆葦和蒲草,除艾比湖區(qū),在博爾特拉河、精河下游也生長良好。同時,又在自然保護區(qū)內退耕還林或還草,以保護濕地環(huán)境。目前,水禽候鳥增加,有黃鴨,斑頭雁,赤麻鴨,棕頭鴨和白天鵝等,都在湖邊和蘆葦沼澤叢中棲息繁衍。

  同時進行一些工程治理措施。例如采用當?shù)氐男K鵝卵石鋪設到沙上,防止沙土飛揚,設置方格狀或菱形狀的沙障,實行鐵路和國道的護坡。

  另外,還考慮怎樣利用風能。使其為自然保護區(qū)的建設服務。并考慮開發(fā)湖中盛產(chǎn)的鹵蟲。鹵蟲主要分布在艾比湖(鹵水湖)的中東部,目前已有小批量加工生產(chǎn)。

    

[上一頁] [下一頁]

神州大地的璀璨明珠
 
千姿百態(tài)的湖泊成因
 
奇妙的湖泊科學體系
 
豐富寶貴的湖泊資源
 
趣味湖泊共賞
 
世界湖泊攬勝
 
湖泊的消亡與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