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博物館 > 您家窗外的恐龍 > 中國遼西大發(fā)現

      

三塔中國鳥


  早期的鳥類由于數量和種類都還非常貧乏,能夠僥幸變成化石的機會因此也非常地小。例如,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化石自1861年到現在的近140年的時間里總共才發(fā)現了6具骨架化石和一件羽毛標本。

  那么,始祖鳥之后,白堊紀的鳥類化石情況又如何呢?魚鳥和黃昏鳥也是早在19世紀就被發(fā)現了,它們都是白堊紀晚期的鳥類,而且,由于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發(fā)現的白堊紀晚期的鳥類屈指可數,化石又大多殘缺不全,因此它們直到今天依然還是白堊紀晚期地層里保存最好的鳥類化石。

三塔中國鳥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白堊紀早期的鳥類化石曾經一度是令古生物學家最感到遺憾的生物進化空白之一。在此之前,科學界對于鳥類如何從1億5千萬年前的祖先始祖鳥演化到距今不到1億年的較為進步的鳥類這一過程幾乎是一無所知。即便偶爾出現一點零星的發(fā)現,也只不過是一些單個的羽毛或者是十分破碎的骨頭化石。它們僅僅能夠表明一些鳥類的存在,對于探討鳥類的早期進化幾乎做不出什么貢獻。這種沉悶的局面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初,1982年一件很不完整的鳥類化石骨架在蒙古被發(fā)現,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驚喜。隨后,我國甘肅發(fā)現了一塊也不完整的鳥類后肢骨骼的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鳥類學家侯連海教授把它定名為甘肅鳥,并認為它是后期所有水鳥和濱岸鳥類的祖先。接著,科學家又在西班牙的一些不同地點發(fā)現了一些羽毛化石和兩具較為完整的骨架,只可惜,這一系列發(fā)現中都沒有頭部骨骼。不過,這些接二連三的發(fā)現還是不斷地激起了科學家對解決白堊紀早期鳥類演化問題的希望。而且,恐怕誰也不會預料到,所有這些發(fā)現都只不過是即將來臨的更大發(fā)現的前兆。幾年后,我國的遼西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了一系列完整、精美而且在鳥類進化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白堊紀早期鳥類化石,引起了早期鳥類進化研究的革命。

  中國遼西鳥類化石大發(fā)現的第一聲春雷是三塔中國鳥的發(fā)現。

  遼寧省朝陽縣有一位與眾不同的農民,對科學有一種獨特的愛好,并且因此學習和掌握了相當的古生物化石知識。在農閑時節(jié),他跑遍了家鄉(xiāng)周圍的山山水水,采集了不少古生物化石。1987年的一天,他意外地發(fā)現了一塊保存相當完整的鳥類化石;l(fā)現于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根據產出層位的植物孢粉分析,時代為大約距今1億3千多萬年。這件標本除了胸部等個別骨骼缺失之外,頭后骨骼保存十分完整。這一標本經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年輕的古生物學家饒成剛和美國芝家哥大學另一名年輕的恐龍專家塞雷諾的共同仔細的研究,最后定名為三塔中國鳥。“中國鳥”的意思,顯而易見是代表中國發(fā)現的;“三塔”則是對化石出土地區(qū)的一種紀念,因為在化石點附近,三座遼金時代的古塔在那里已經聳立了1千多年。研究者當時宣布,三塔中國鳥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會飛的鳥類。
  

[上一頁] [下一頁]

 

恐龍的珍聞軼事
恐龍大家族
千古之迷——恐龍大絕滅
您家窗外的恐龍
恐龍相關資源
 

 

古生物博物館